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茴香豆的茴字,你知道有几种写法吗?百年前鲁迅笔下的这个段子,伴随了几代中国人的语文课本。今天,在面对投资产品的净值时(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资产管理产品等等),许多投资者也没有搞清楚,看起来都是一个数字的产品净值,其实有不同的含义。而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产品净值和真正投资回报之间的关系,投资者就很难在不同的产品净值之间,进行科学、精确的对比。

对于产品的净值有几种算法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产品的业绩还能有几种算法?1.5的净值不就是1.5的净值吗?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许多细节,埋在不同投资产品的合同条款中。

投资产品向客户收取的费用,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最常见的,每年固定扣除一定比例的固定管理费。中国投资者最早接触的公募基金,普遍采取的就是这种扣除方法。第二种是业绩提成,就是回报达到一定比例以后,扣除回报率的一部分做为提成费用。第三种比较不常见,叫做份额缩减法,就是产品的回报不从净值里提取,而是扣除一部分的客户份额,充当业绩回报。也就是说,客户本来有100个产品份额,到了年底,可能就剩下98个了。这三种形式虽然不同,但是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对客户收取的费用。

按照许多投资者简单的理解,产品的净值就应该是到手的钱。也就是说,净值=整体回报-费用。对于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根据其在收取费用后计算净值的方法,将其称为费后净值法。但是实际上,产品净值的计算方法,并不只有费后净值法一种。

对于公募基金产品来说,客户见到的净值数据,往往就是扣除了管理费用以后的实际留存净值。客户按照这个净值赎回,到手的钱就是这个净值(有时候还要扣除一点赎回费用,尤其是持有期限比较短的时候)。这种方法简单易懂,而且由于公募基金在中国市场资历最久远、接触的投资者数量最多,因此绝大多数投资者在历史上接触的都是这种费后净值法,也简单的将净值理解为自己的实际回报。

但是,对于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私募产品、券商资管产品来说,采取的绝大多数是费前净值法。也就是说,客户看到的、公布出来的净值,还没有扣除管理费用和业绩提成,而实际客户拿到的钱,要减去管理费用和业绩提成。这种算法,由于是公布在扣除费用以前的净值,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费前净值法

更加复杂的是,如果简单说费前净值法,也不一定会得到最准确的情况,因为还有一种业绩提取方式,是份额缩减法。也就是说,费用的体现并不在净值中表现出来,而是不断缩减客户持有的份额。这种方法,很难说它的净值是费前净值还是费后净值,因为它根本不从净值中提取费用,而是缩减客户的份额来提取费用。但是,缩减份额法起到的实际作用,和费前净值法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客户看到的实际净值变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投资回报变动。真正的投资回报变动,需要在净值变动之上,再减去份额的变动。

由于不同的投资产品在计算净值时,对是否在其中刨除收取的各种费用,存在不同的口径,因此投资者在比较不同的产品净值时,必须考虑进这一因素,才能做出公允的比较。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两个投资产品A和B的净值,在1年中都从1增长到了1.2,这时候如果A产品是采取费后净值法、B产品是采取费前净值法,如果我们只考虑20%的业绩提成、不考虑其它任何费用,那么A产品给投资者带来的回报就是20%,而B产品带来的回报则是16%。

更重要的是,这种不同计算方法带来的、相同净值代表的不同真实回报率的差别,在短期看来似乎只有几个百分点,但是在长周期里,由于复利的作用,则会被放大到更加巨大的地步。还是以上面的例子来看,在1年里,两个投资产品的回报率差额只有4%(20%-16%),但是如果把年限放大到5年(假设每年提取费用,下同),A产品的实际回报是110%,B产品是149%,两者相差39%。如果是10年,A和B的真实回报分别是341%和519%,相差178%。而如果是20年,两者的真实回报则分别是18.5倍和37.3倍,相差将近19倍。

需要指出的是,投资产品的费用是在每年收取,还是在客户赎回时一次性收取,在长期也会带来显著的不同,即使产品的净值一样。在上一个例子中,我们假设的情况,是每年收取20%的业绩提成。但是,如果投资产品是在最后一年才收取20%的业绩提成、之前分文不取,那么对于20年的投资周期来讲,客户的实际回报,就会从18.5倍增加到29.9倍,多了11倍还多。

在以上的讨论之外,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导致投资者的实际回报和净值并不相等,需要投资者稍稍留意,这就是投资产品的申购费和赎回费。一般来说,申购费和赎回费并不高,通常在1%上下,很难对投资者的长期回报带来影响。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这些费用也会对投资者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出现赚到净值赚不到钱的情况。

比如说,如果投资者频繁交易,那么在净值不变的情况下,1%的申购费和赎回费,会在12次买入和12次卖出以后,带来21.4%的损失。也就是说,如果有投资者每个月都申购和赎回一次基金,那么他想赚钱,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而在另一些投资者做的套利交易中,投资产品的申购和赎回费用,也会带来巨大影响。举例来说,目前分级基金的A端,普遍折价在3%左右。由于监管层要求分级基金限时取消分级设计,因此一旦分级设计取消,基金持有者就可以通过赎回母基金份额,而得到3%的折价率。但是,由于赎回母基金份额往往存在1.5%的赎回费,这就意味着在这笔交易上进行套利的投资者,实际上依靠折价部分只能取得1.5%的微不足道的回报。

所以说,产品净值和投资者取得的真实回报之间,在不少情况下会有显著的差异。如果忽视这种差异的存在,投资者不仅会无法取得预想中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在比较不同的投资产品时,会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留意不同投资产品的净值与实际回报之间的不同关系,在进行细致的证券研究时,是十分有必要的。

话题:



0

推荐

陈嘉禾

陈嘉禾

91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2005年本科以一等荣誉毕业于赫尔大学经济系,2006年硕士毕业于牛津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平安资产管理公司,2008年加入信达证券,曾任首席策略分析师、研发中心执行总监、管理委员会委员,分管策略、固定收益、国际市场、金融、地产研究。同时,自2010年起兼任CGTN(原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财经评论员、证券时报专栏作者、证券市场周刊、中国证券报特邀作者,并常年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包括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CNBC、彭博社、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亚洲新闻台等,研究观点亦多次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具名引用。著有《投资的奥妙》、《投资精要》,均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