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陈嘉禾

素来弱势的个人投资者也有优势?这似乎很不可思议。事实上,我看过的投资类书籍里,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了这种优势的只有一本,大部分都在说个人投资者很不专业、很可怜,等等。

确实,与机构投资者相比,个人投资者有很大劣势,主要表现在缺少信息来源、专业知识等。但是,这些劣势几乎全部是柔性的,也就是说,是可以通过更多的阅读、思考和分析改善的。

而机构投资者受托理财的本职,导致他们必须遵守一些既定的制度、制衡。这些制度、制衡一方面保证委托人的利益不会因为委托代理被刻意剥夺,另一方面也给投资行为制造了障碍。这些障碍是硬性的,机构投资者需要逆转它们,难如登天。

这里,就让我们分别讨论个人投资者在制度、制衡方面的优势。

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与机构投资者不同,个人投资者的工资、遗产收入等等,会持续涌入。这样,只要能找到有价值的资产,个人投资者就可以在价格下跌的时候买入更多。

反观机构投资者,如果购买的资产出现下跌,几乎无一例外会受到投资人的质疑。是否撤资另说,至少继续追加投资是很困难的。

这种资金投入上的区别使得个人投资者可以更加专注的集中于价值发现,在价格下跌、价值升高时买入的更多,而机构投资者则必须考虑到对投资人态度的管理,甚至由于投资人撤资(这在公募基金中尤其普遍)而被迫在价格下跌、价值凸显的时候卖出。

没有仓位、品种限制:不同于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在仓位、品种上没有限制,可以在2007年整体市场市盈率50倍的时候把股票空仓,也许还可以在现在房租收益率不到2%的时候少买点房子。

这不需要什么太专业的知识,只需要一些不相信癫狂会成为常态的理性,一些逆大众而动的决断,以及一个允许这种行为的机制。

以基金为例,在内地市场,大部分主动股票型基金必须在所有时候最少保留60%的股票仓位,2007年也不例外,而债券型基金即使在市场跌到了10倍市盈率的时候也不能买多少股票。

保本型基金确实可以两者兼顾,但是保本期内保本的要求导致不能押宝权益类资产:谁知道10倍的全市场市盈率会不会跌到5倍呢?

同时,很多机构投资者被禁止持有一个品种超过一定的百分比,通常是5%10%,这就导致他们必须在重仓品种如预期般大幅上涨、导致权重增加的时候被迫卖出、而不是买入。

但是,这些限制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并不存在,他可以在不同的资产、品种之间自由选择,可以购买自己最看好的资产,而不用担心违背任何资产管理条款。同时,即使10倍的全市场市盈率真的跌到5倍,在持续的资金流入下,这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只意味着一个更好的买入机会。

不需要解释为什么没有做这个、没有做那个:来自投资者、投资委员会的压力永远导致机构投资者需要解释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没有买一个最近波动很大的股票板块,城投债的风险到底有多大,等等。即使他们认为这些问题没有必要深入研究也不行,因为作为受托人,他们有义务解答这些问题。

解答这些问题本身并没有错,但这会导致机构投资者的精力被消耗,最终难以集中全部精力去研究在自己掌握范围内的、那些潜在的风险收益率最高的投资机会。加之以相对性业绩考核带来的从众性压力,机构投资者会被迫去思考整个市场,并且多多少少持有一些不太熟悉的资产。

这种解释带来的压力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他们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投入全部精力,而不用理会三网融合到底会利好哪些公司、或者文化产业政策会对哪些公司带来机会。事实上,如果这么做的话,个人投资者很可能会发现一些身边的美妙投资机会,比如装修行业的股票之于一个建材市场经理,等等。

没有业绩压力:不管是公募、私募基金还是保险机构、资产管理公司,机构投资者都有或长或短、或相对或绝对的业绩压力。需要指出的是,真正的绝对业绩压力是不存在的,即使国际对冲基金也需要考虑相对自己同行的业绩表现。这种业绩压力一方面督促机构投资者尽职尽责,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很多短期行为。

相对业绩压力使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在考虑怎样才能让资本增值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如果看错了市场,也千万不要和大家差太多,以至成为众矢之的的现实问题。

这种思维导致的短期行动有很多,如在市场过热的时候,把仓位降到显著低于同业的水平会导致巨大的压力,而在市场估值凸显的时候满仓也会带来短期排名风险;再如在一个股票占指数权重太大的时候,无论基本面如何,最好还是持有一些,以保证不和指数相差太远。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这种外在的业绩压力并不存在。他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涨到40倍市盈率的时候坚定卖出,而不必担心如果涨到60倍如何向投资者交代,也可以在10倍市盈率的时候重仓买入,而不用担心挨不过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事情就是这样,简单但是真实、难以动摇。请记住,个人投资者的优势是刚性的,而劣势是柔性的。也就是说,加以努力,个人投资者打败机构投资者远比反之容易,而那些真正能做到不受这些限制的机构投资者也终能脱颖而出

美国的沃特·施洛斯老先生就用自己的业绩做出了证明:这个在华尔街几乎没有人认识他、从来不访问客户、不和分析师交流也不上网、从不会被说服做他不愿意做的事的投资者,依靠自己的分析,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平均20%多的年复合收益率。

最后,还记得在上篇中那本大谈特谈个人投资者优势的书吗?它的作者叫彼得·林奇,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股票共同基金经理。

 

话题:



0

推荐

陈嘉禾

陈嘉禾

91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2005年本科以一等荣誉毕业于赫尔大学经济系,2006年硕士毕业于牛津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平安资产管理公司,2008年加入信达证券,曾任首席策略分析师、研发中心执行总监、管理委员会委员,分管策略、固定收益、国际市场、金融、地产研究。同时,自2010年起兼任CGTN(原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财经评论员、证券时报专栏作者、证券市场周刊、中国证券报特邀作者,并常年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包括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CNBC、彭博社、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亚洲新闻台等,研究观点亦多次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具名引用。著有《投资的奥妙》、《投资精要》,均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