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危机两个字,不仅表达了的意思,也表达了危中之机。在证券市场,伴随着动荡的市场行情和基本面,往往会带来完美的投资机会。现在,香港股票市场,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绝佳的投资机会。

伴随着市场最近的大跌,香港股票市场的估值已经来到了近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附近。即使和2016年年初香港市场的大底相比,目前的估值也堪称优异。但是,这个历史最低估值水平,却由于一个技术细节,常常被投资者忽略。

目前,根据Wind资讯的数据(下同),2019821日恒生国企指数的PB(市净率)估值为0.93倍。而在2016212日,即恒生国企指数触及最近几年的最低点7498点的那一天,恒生国企指数的收盘PB估值为0.77倍。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市场的估值还没有到历史最低。

但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是,由于指数成分股的调整,恒生国企指数的PB估值在201835日当天,在指数点数下跌了1.7%的情况下,反而从1.02跳升到了1.23。也就是说,指数的估值本来应该由于价格下跌了1.7%,从1.02变到1.002,但是却反而在当天上升到了1.23,增涨了0.23

这其中的原因,来自恒生国企指数在201835日新调入了11个成分股,其中包含一些估值非常高的公司。比如,在当天调入的11个成分股中,腾讯控股(00700.HK)当时的估值高达14.7倍,众安在线(06060.HK)高达12.9倍,石药集团(01093.HK)也高达9.7倍。这11个成分股、尤其是其中高PB的成分股的调入,在当天把恒生国企指数的PB估值瞬间拉高了0.23倍。

从这个角度来,把当前的恒生国企指数的PB估值,原封不动的拿回去和历史上的PB估值对比,无疑是不合理的。合理的做法,是把当前恒生国企指数的PB估值减去0.23,得到0.70。这个估值,是比2016212日的0.77倍更低的。

如果看恒生指数,那么当前的估值会略高于2016年的最低点。2019821日,恒生指数的PB估值为1.02倍,2016121日的最低点则为0.89倍。

但是,这个差距并不算太大。而且要知道,2016年年初港股的最低点,简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买入机会。如果一定要等到所有的估值都回到2016年年初再做投资,那么就像《列子》所说的,物之有叶者寡矣,投资者能找到的机会也就太少了。要知道,即使在2008年市场最低的时候,恒生指数的PB估值也不过大概1.1倍,而当时恒生国企指数的最低估值大概是1.05倍。

从微观的层面来看,事情也是一样。以恒生国企指数的成分股为例,目前恒生国企指数共有50个成分股,其中PB估值比2016212日恒生国企指数触及低点时更高的成分股,只有22个,较当时更低的则有28个。

更重要的是,这22个估值更高的公司中,只有8个属于净资产排名前25名的公司,有14个属于净资产排名后25名的公司。

需要额外指出的是,这种排序方法还没有考虑到恒生国企指数的调整,以及这种调整可能带来的估值下降的公司由于基本面和股价表现更差,更容易被移出指数的统计偏差。

当然,PB估值只是众多估值手段中的一种。在这里我之所以更多的使用PB、而非PE估值,首先是因为企业的盈利波动较大,在经济周期的上下变动中,容易产生较大的扰动,从而使得相对历史数据进行的比较容易失真。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熟悉日本市场的投资者就知道,日本整体市场的PE估值,由于盈利过于不稳定,有时候会发生巨大的波动。因此,在进行长时间跨度的对比时,PB估值更容易简单的说明问题。此外,在这里的案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篇幅有限,不能比较每个估值手段带来的结果。投资者如果有时间,对比一下这些企业、指数的PE估值,会发现得到的情况和上文描述的大同小异。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单个公司的股票来说,估值低并不构成买入的绝对理由,每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当前香港市场的机会,也就并不会体现在每一个股票上。投资者在香港市场寻找具体的投资标的时,需要注意几个原则。

第一,业务主要不在内地的公司,尤其业务主要在香港本地的公司,应当谨慎对待。对于价值投资来说,寻找又好又便宜的标的是投资的要领,而这其中第一条就是。由于内地市场巨大的增长潜力、强大的政府支持,因此一些有很强护城河的公司,不仅很难受到挑战,很多时候其成长性也不会受到其较大规模的太多制约。而对于那些业务主要不在内地的公司来说,一方面其所在的市场并没有大陆那么大的经济潜力,另一方面投资者也很难了解当地市场的具体情况。因此,投资者应当谨慎对待这些企业。

其次,如果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没有在过去一段时间大幅下跌,那么从寻找危中之机的角度来说,它也不应当成为挑选的标的。由于香港市场相较内地市场更加成熟,因此股票的同涨同跌、齐涨齐跌性,并不如内地市场那么强。市场大跌之后,一些被投资者认为是业务比较稳健的公司,比如一些消费、文化属性的公司,其股价跌幅可能微乎其微。如果投资者是冲着市场大跌带来的低估值去挑选标的,那么他们理应回避那些股价并没有同步下跌的公司。

第三,投资者仍然需要谨慎考虑香港市场的公司质量,尤其对于经验欠佳的投资者来说更是如此。和内地市场严格的审批制不同,香港市场实行彻底的注册制,股票上市和退市都很平常。公司业绩一旦脱离轨道,股价往往会一泻千里。按Wind资讯的数据,有一家公司甚至从80年代末期的复权价最高20,000元,下跌到现在的0.1元附近。

对于习惯了在浅水区游泳的内地投资者来说,港股有时候的风浪之大、上市公司变幻之莫测,是和内地市场完全不同的。如果投资者对此没有准备,不能细致客观的分析公司的基本面和估值,那么港股可能并不适合这样的投资者:即使在市场已经大幅下跌的情况下。

在分析完了香港市场的投资机会之后,需要额外指出的是,香港市场很可能会给内地的机构投资者,带来差异化的业绩表现。对于内地的基金产品来说,由于受到合同的限制,绝大多数老产品并不能修改合同、把香港市场纳入投资范围。尽管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召集一次持有人会议、并得到足够的投票,工作量和难度都大到不可想象。而对于新的机构投资产品来说,即使合同条款允许其投资香港市场,但是盯市的心理又导致机构投资者不敢买入多少港股的股票。

这种盯市的心理,在英文叫“Mark to the market”,即指一旦港股表现不佳、而大陆市场表现良好,那么不仅业绩下滑会受到持有人责怪,业绩和同行之间、和市场之间的巨大差距,更会带来第二重打击。在以上的这些因素制约下,绝大多数的机构投资者,都不敢、或者不能买入港股。但是,由于港股的极低估值很可能在未来带来超乎想象的回报,对于那些敢于和市场做出不一样决策的投资者,港股很可能成为他们战胜同行、获取超额收益的优秀来源。

千载休期,时难再得。投资者梦寐以求的低估值,并不会经常出现。而当低估值到来的时候,市场也永远不可能是风平浪静:正是动荡的消息环境才带来了低估值。站在人类发展史的长河来看,社会和经济的小小动荡,终将成为大江大海中的一个涟漪。而在当时顶住压力、逆势买入优质资产的投资者,也终将获得属于自己的回报。

 本文原载于《证券市场周刊》

话题:



0

推荐

陈嘉禾

陈嘉禾

91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2005年本科以一等荣誉毕业于赫尔大学经济系,2006年硕士毕业于牛津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平安资产管理公司,2008年加入信达证券,曾任首席策略分析师、研发中心执行总监、管理委员会委员,分管策略、固定收益、国际市场、金融、地产研究。同时,自2010年起兼任CGTN(原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财经评论员、证券时报专栏作者、证券市场周刊、中国证券报特邀作者,并常年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包括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CNBC、彭博社、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亚洲新闻台等,研究观点亦多次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具名引用。著有《投资的奥妙》、《投资精要》,均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