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历史学的分析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对科技进步的分析。但是,这一部分研究,如果仅仅依靠古代文献,往往很难找到足够的资料。原因很简单,科技的进步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在古代尤其如此。同时,相比于帝王将相的攻城略地、建立帝国来说,科技的进步在古代社会往往被人轻视。结果,古代文献中就很少有完整记载科技进步的史料。相对于古代文献资料,今天的科学家往往从考古学中找到了更多的证据。

这种重政治、轻科技的制史精神,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即使在今天,历史学家们往往也更偏爱于描述和人文、社会有关的历史,对科技的进步史往往涉猎甚少。另一方面,正所谓隔行如隔山,历史学家做为文科方面的翘楚,往往对科技的进步历史所知不详。同时,科学和技术行业的人才,又拙于动笔,很难把科技的发展史写的清楚。

但是,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国家高度重视科技行业、科创板凌空出世的今天,了解科技的历史,对于投资科技行业大有裨益。要知道,世上的事物,大多是有自身发展规律的。如果我们了解了某件事情的历史,就会对判断它的将来更有把握。这正像有一个比喻说的一样,如果后视镜里看到的是一条泊油路,那么大概率前面也是一条泊油路。而如果后视镜里是一条泥泞小路,前方是小路的概率也更大。

想要了解科技行业,吴军先生的《全球科技通史》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吴先生以他对科技行业通透的了解,加以生动、详实的文笔,把人类的科技行业的整个发展历史,在这本不到500页的书里讲了个清清楚楚。我读之受益匪浅,在此郑重推荐给大家。

与许多人理解的不同,人类的发展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科技史。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的可传递性。也就是说,一个新的科技发明,大概率上能很容易的流传给下一代。但是,人文方面的很多改进,却很难做到这样。

让我举几个例子,来解释这种重要的可传递性。今天,写诗的人很难说自己写的比李白好,弹钢琴的人很难说自己弹的比弗朗茨·李斯特好,这些人文方面的技艺,非常难流传、继承,它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自己的领悟和修行。而哪怕一个学习者学的再好,只要他一去世,他所有领悟的技巧都会随他而去。

但是,科技却不一样。当中国人在汉代左右发明了马镫、让人可以在马上空出双手做更多的事情以后(马镫这个技术主要是用于战争,双手空出来可以射箭、用矛刺杀等,从而大大的增加了骑兵的战斗力),虽然历经后来混乱的三国时代、南北朝时代、五代十国时代,但是马镫这种技术再也没有被人们遗忘。同样的,当人们在发明了轮子、造纸、烧瓷器等各种技术以后,也都一代代沿用至今。

当然,不是说任何发明出来的科技,都不会被人们遗忘。在两种情况下,已经发明出来的科技仍然会被抛弃。

一种情况是人们掌握了更好的科技,因此原来的科技就被抛弃了。比如说,在飞机非常发达的今天,几乎没有多少人还会想去做齐柏林飞艇那么大的飞艇(一些特殊的科研用途除外)。在人们普遍使用更先进的电子存储设备以后,没有多少人还会想刻一张CD来存储数据,而即使刻出来也很难找到CD播放器。在人们发明了新的书写方式以后,东亚的毛笔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就变成非常小众的书写方式。

另一种情况,在现代社会则不经常出现。在古代社会,偶尔一小部分人漂流到远离主流社会的地方,因为人口数量太少,因此无法保留过多的科技、逐渐遗忘了之前掌握的科技。在澳大利亚边上的一个小岛上,研究人员就曾发现有一些土著居民,因为到了岛上、回不去大陆,因此被迫以很小的、大概几千人的人口规模生存。在这样小型的社团中,因为人口基数太低,复杂的科技被逐渐抛弃,导致这几千人的科技水平显著低于澳洲土著的平均科技水平。

由于科技的可继承性,人类的科技水平在过去几千年中,呈现了单向上升的状态。与此相反,人文方面的东西则起起落落,古代的艺术品常常在水平上碾压现代的艺术大师。但是,恰恰是由于科技的持续改进,人类社会即使在人文的方面,也逐渐被改变了。简单来说,人类社会因为科技变得越来越好。

春秋时代的管仲,有一句关于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千古名言:仓廪实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人总是对自己不够的东西有天生的摄取欲望,举个简单的例子,早年中国城市里非常流行自助餐,人们戏言扶着墙进去、扶着墙出来(饿着进去,吃饱了走不动出来)。但是现在,自助餐在一线城市几乎见不到了。因此,一个越贫穷的社会,往往人和人之间的利益之心就更强、道义之心就更弱。而越富有的社会,由于人们不再为生计发愁,因此互相的争斗也会减少,人们往往对升官发财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对追求自己的爱好和世界的真理的兴趣来的更大,后者反过来又更有力的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想想一个给科学家高薪的社会,和一个给炒房者高回报的社会之间的差距,你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那么,科技的发展,究竟是遵从怎样的路径呢?简单来说,科技的发展有两条清晰的主线:一条是能量,一条是信息。抓住了这两条主线,我们就可以很轻松的理解人类科技发展的大致历史。

首先看能量,从远古时代以来,人类社会的科技就在不断为人类带来新的能量。最早的能量改善来自于人类第一次发现、利用了火。所以,在各个文化中,火神往往都是非常重要的早期神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章鱼这种大脑和触手都很发达的生物,之所以没有能够取代人类称为地球的智慧生物霸主,很大一个原因可能就是章鱼生存的环境,不允许它们使用火。

在能够利用火以后,人类逐渐发展出了复杂的生活方式,包括定居和耕种,改善农作物的品种,驯化家畜。这些改进让人类能够以更大的规模、更高的效率,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能。当然,这种效率的改进在今天看来不值一提,但是在当时却孕育了人类文明的星星之火。

从本质上来说,人类学会做衣服、盖早期的土房子,也是为自己提供更多的能量、减少体能和身体的消耗。到了工业革命时代,人类开始利用更多的能量。从利用煤炭、石油,到不断改进利用这些能源的机器、得到更高的能量利用率(早期的机器能量利用率低的惊人,常常只有几个百分点),人类不断驯服和利用更多的能量。

当人类进入20世纪中期,能量的利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简单来说,以前的能量利用是从简单的生活观察,发现煤炭能烧就拿来烧,发现风可以吹动风帆就造出帆船。但是,从20世纪中期开始,以美国建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为代表的科研计划,开始走上更加科学化的过程:从科学的原理,结合有目的、但是当时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实验,得到对日常生活中根本观察不到、甚至根本看不见的东西(原子内部结构)的科学结论,然后以此为基础,设计出最终产品(原子弹)。

这里的区别在于,在原子弹第一次引爆之前,人类社会根本没有任何人见过这种炸弹究竟可能有多大的威力。而在第一台燃煤机运作之前,很多人都知道煤炭烧起来是怎样的。人类的科学进程从偶然发现、对经验和规律进行总结,步入到了有组织、有意识的科学研究。后来的可控核裂变(原子弹是不可控核裂变,可控核裂变的主要体现形式就是核反应堆)、不可控核聚变、太阳能利用等一系列人类利用能量的尝试,以及现在科学界最重要的能量方面的尝试、即对可控核聚变的研究,都体现出了这种转变。

顺便说一句,可控核聚变被称为人造太阳,其蕴含的能量和经济价值,可能带来跨时代的改变。一旦有朝一日可控核聚变研究成功,人类文明会上一个巨大的台阶。到那时候,至少从能量的角度来说,人类进行大规模的星际旅行就开始变成可能。

人类科技的另一条线,则是信息的传递。在动物世界里,动物和动物之间的交流没有多少语言,而人类则慢慢发展出了自己的语言。语言使得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可以组织起许多人对抗少数的动物,也可以把上一代发现的科技知识传授给下一代(比如如何生火、如何制造弓箭)。人类的信息载体,有了第一次飞跃。

但是,早期的人类语言,仍然非常原始。而许多动物其实也使用自己的语言系统,只不过没有那么复杂。有科学研究证明,草原土拨鼠是动物中语言系统非常复杂的一种,其掌握的词汇量可能能达到100多个。有一篇科普文章叫《你以为土拨鼠只会尖叫?其实它可能正在骂你》,就把草原土拨鼠的语言系统做了不错的介绍。人类语言系统、也就是最早期的信息传递系统的另一个飞跃,则来自于文字的发明与通过载体的传递。

伴随着文字的发明,以及承载这些文字的载体,尤其是廉价的、可以广为应用的载体的出现,使得人类的信息传递第二次有了质的飞跃。人类社会开始能够记录巨量的信息,能够把信息以远远超过人类记忆力的体量,流传到更远的地方、流传给下一代。这时,一个人类工匠所掌握的信息技术,不再局限于他和他的老师能够记住的内容,而可以通过图书馆的知识库拓展到几乎无限的水平。

但是,在人类社会信息能力的第二次飞跃到第三次飞跃之前,又花费了漫长的时间(比第一次到第二次飞跃还是要短很多)。而第三次飞跃,则被称为信息时代: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工业革命时代的崭新的时代。

信息时代的飞跃,体现在许多方面。人类储存信息的能力有了巨大的飞跃,传输信息的能力也比以前强大了千万倍。同时,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在不断上升,从早期的计算器,到蓬勃发展的电脑,再到现在的、可以战胜围棋冠军的AI系统,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达到了之前不可想象的境界。现在一台普通智能手机的运算能力,甚至远远超过第一次阿波罗登月任务时所有的计算能力。

在能量和信息的双重改进下,人类做成了前人不能想象的事情。我们的寿命,延长到古代人均寿命的两三倍。每个人享受的所有能量,达到古代几十个、乃至几百个人才能享受的能量总和。我们发现了能量与物质的统一性,发现了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我们深入基本粒子的内部,终于发现那里除了能量什么都没有。我们飞上蓝天、走向宇宙,终于发现那里并没有神仙与上帝。人类在前所未有的强大科技下,唤醒了他们沉睡千万年的智慧,第一次以全然客观理性的态度,面对浩瀚的宇宙。

进入新的世纪,人类的科技仍然在进步。更重要的是,随着人类对科技研究的方法论不断改进、对发现并应用新科技的动力不断增强,人类的科技成果在将来应该比过去更伟大。这一部发展了几万年、乃至几十万年的科技史,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写下新的篇章。而这进步的科技终将不断改变人类社会,让我们的社会越变越好。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投资者应该在长周期的角度上,保持永远乐观的最重要原因。

 

话题:



0

推荐

陈嘉禾

陈嘉禾

91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2005年本科以一等荣誉毕业于赫尔大学经济系,2006年硕士毕业于牛津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平安资产管理公司,2008年加入信达证券,曾任首席策略分析师、研发中心执行总监、管理委员会委员,分管策略、固定收益、国际市场、金融、地产研究。同时,自2010年起兼任CGTN(原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财经评论员、证券时报专栏作者、证券市场周刊、中国证券报特邀作者,并常年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包括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CNBC、彭博社、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亚洲新闻台等,研究观点亦多次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具名引用。著有《投资的奥妙》、《投资精要》,均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