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大家都知道,一个证券研究者的教育、学历、工作态度和强度、人际关系等等,对他的证券研究能力,会产生影响。但是,难道一个人的身体状态,也会对他对证券研究的能力产生影响吗?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清朝末年,北京有一个著名的武术家,名叫王正谊,字子斌。因为他善用大刀,所以人们尊称他“大刀王五”。大刀王五和谭嗣同关系匪浅,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上,王子斌已经脱离了单纯武术家的身份,在后代留下了爱国志士的名声。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大刀王五早年并不用大刀,而是用双钩。说到双钩这种兵器,现代居住在城市的人,估计很少见到,我只在江南的一些文化名城,偶尔看到有人习练。

这种兵器左右手各一只,每只大概一米长,上面可不是只有一个钩子,而是有四五个尖和钩,外加八九个刃边(不同的流派略有不同)。两手一合,就是八九个尖儿、十几个刃,形制非常奇怪,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搜一下图片。

双钩长的奇怪,用起来也奇怪。因为尖和刃数量太多、方向也多,又是双手兵器,所以比刀的一尖一刃、剑的一尖两刃、而且大都朝向一个方向相比,复杂了非常多。而双钩用起来的招数,也因此变得十分巧妙和古怪。与刀剑的招式鲜明不同,练双钩的人,手腕一番,身子一抖,就能用兵器上的的一两个尖和刃,使用出一个奇妙的招数来。

我每每看到人练双钩,但凡练得好的,都有一种九转回旋、变化莫测、精明剔透、妙不可言的感觉。看惯一般传统武术器械的人,第一次看到双钩,都常常会生出“这世界上居然有这么古怪、精巧的武术”之感。

据平江不肖生(本名向恺然)所著《大刀王五霍元甲侠义英雄传》一书所载(向恺然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武侠小说家,但是和后代的武侠小说家不同,他的武术根底十分深厚,曾经在湖南创办国术馆,著有《拳术见闻录》、《拳术传薪录》、《拳师言行录》、《拳经讲义》等专著,所以他写的书,往往体现了真实的武术世界。),大刀王五王子斌刚在武林立足时,据说用的就是双钩。当时王五的武术已经很高明,自称“双钩王”。结果树大招风,有天有个人慕名而来,当场把王子斌揍了一顿。

王子斌爱武成痴,要拜这人为师,这人就说:你跟我学武术可以,但是你得换兵器。你看古来著名的英雄,有谁用双钩这种精巧的兵器?你要跟我学,你就练大刀吧。从此王五丢了双钩,专练大刀,又积极参与清末那个混乱年代的政治活动,终于成为一代著名的武术家。

为什么王五的师父要说,历史上的大英雄,没有多少专用双钩的?是因为双钩这种兵器,过于精巧。用的时候,固然得益于精致细腻,手腕一翻、身子一抖,就能出招变化,纯就武术格斗来说,确实是一种精妙的器械。但是练得久了、天天拿它当吃饭的本事,恰恰是这种复杂的变化,导致人处处留心,不能专心凝神、精于一处。结果,武术上固然可以有所成就,但是心性、事业上的修为,就差了一些。

这种“不同的运动对人产生不同影响”的事情,不光在古代有,现代也一样。如果你曾经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现代不同类别的运动员,性格大不相同。

乒乓球运动员往往非常果断干脆,“不懂球的胖子”刘国梁、“大魔王”张怡宁,经常让人看到性情的一面。足球和篮球运动员往往让人感到热情奔放,而射击运动员、射箭运动员,你去看,他们就算拿了世界冠军,领奖的时候甚至都不太笑的。

究其原因,乒乓球是一种速度非常快的运动,甚至被称为“需要最快反应的运动”,运动员难以思考太多的东西,往往是迅速判断,本能反应,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干脆利落的性格。足球、篮球,是需要队友之间密切配合的运动,同时这种运动讲究全身的速度、力量,就养成了运动员奔放热情的性格。而射箭、射击,是需要在扣动扳机的一瞬间,控制好自己心跳和呼吸的运动。心跳和呼吸都能控制好了,那情绪几乎就控制没了,所以就算拿到冠军,人家都不带怎么笑的。

再拿武术里最常见的刀和剑来说,刀的动作,往往是大开大合、碰到阻挡就一刀砍断、以力量取胜,练刀练久了,性格就容易变得直爽干脆,遇事不绕弯儿,直截了当。但是剑则不然,剑这种兵器,前轻后重(中国剑的重心往往在手柄前一寸以内),利于调整角度,同时剑尖锋利,攻击时主要以寻找对方的弱点、造成穿刺伤害为主。剑练得久了,人会机智灵活,碰到事情不钻牛角尖,见可而进、见不可而止。

从提高武术水平的角度说,最好的做法,是性格直爽干脆的人学刀、机灵巧妙的人学剑。所以中国武术以前有句话,叫“君子用剑、猛士用刀”。但是,从修身养性的角度来说,恰恰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性格干脆的学剑,收一收性格太过干脆的莽撞;同时性格灵巧的学刀,增加一点直爽的气质。这正所谓,“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语出《韩非子·观行》,意思就是西门豹这个人性子急,就在身上佩戴一块熟牛皮,提醒自己要像熟牛皮那样软韧;董安性格迟缓,就在身上佩戴弓弦,提醒自己要像弓弦那样绷紧。所以人要补足自己的短处,这样才算聪明的人。)

以上说的这些例子,充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身体状态、日常经常从事的运动,会对心态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同的运动导致了不同的身体与心态,最终会对人的行为方式做出改变。而在证券研究领域,事情也是一样。

对于证券研究来说,最好的状态,是我们通过科学细致的研究和分析,能够不偏不倚的观察到事情的真相。但事实上,很难有人能做到不偏不倚。我们只要看看在机构投资者的会议上、个人投资者的营业部大厅里,有多少情绪在来回碰撞、又有多少理性在细致交流,就可以知道,想要“客观、公正、理性”的分析这个市场,是非常非常难以做到的事情。人类的情绪啊,实在是太强大了。

既然难以做到公正客观,人们就开始向两个方向分: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而这两个方向,都是不理性的,也都容易犯错。过于悲观的人往往错误的放大了负面事件,不敢投资,结果错失了赚钱的机会。过于乐观的人,则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看不到风险,从而在重仓下注、甚至借杠杆下注以后,亏损惨重。

所以,三国时代魏国的刘劭,在讲如何看人的著作《人物志》里,就这样评价不偏不倚的能力:“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人的品质里,最重要的是平静、中和、不偏不倚。尤其在证券研究领域,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都容易导致人们偏离最佳的投资决策。

我曾经和几位非常资深的机构投资者交流,他们在工作中都曾经遇到过各种对市场进行分析的人,大家的一个共同感受就是,身材特别瘦弱、身体特别不好的研究者,观点往往偏于悲观。而身材特别魁梧、中气十足的研究者,往往又偏向过于狂热和乐观。当然,这种关联性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但是身体状态的好坏,确实对人们的研究偏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认识到这种身体状况和证券研究之间的关联性,对提高投资者对市场的认识,有莫大的帮助。通常,人们总是认为证券研究就是堆砌文字和数据、分析资料,所以很多人为了做好研究工作,废寝忘食、宵旰忧劳,以为只要做了足够的文字和数据工作,就一定能做好研究。但是,我们却忘记了,保持一个良好的健康水平,找到一种不胖不瘦、既不孱弱也不亢奋的身体状态,维持一种中立不倚的心情,对做好证券研究也有莫大的裨益:这可能比每天加班加点、早起晚睡来得更有效率。

 

话题:



0

推荐

陈嘉禾

陈嘉禾

91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2005年本科以一等荣誉毕业于赫尔大学经济系,2006年硕士毕业于牛津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平安资产管理公司,2008年加入信达证券,曾任首席策略分析师、研发中心执行总监、管理委员会委员,分管策略、固定收益、国际市场、金融、地产研究。同时,自2010年起兼任CGTN(原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财经评论员、证券时报专栏作者、证券市场周刊、中国证券报特邀作者,并常年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包括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CNBC、彭博社、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亚洲新闻台等,研究观点亦多次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具名引用。著有《投资的奥妙》、《投资精要》,均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