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一个描述做事情方法的词,叫“可一不可再”,意思就是说,这件事情不太好,做了一次以后就别做第二次了。

而我们人类文明的累积,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种“可一不可再”的学习、改进精神。第一个被毒蛇咬了的人,会在临死前告诉他的同胞,这种长长的生物碰不得。我们发现吸毒的人会毁掉自己的生活,就立法严格禁止贩毒和吸毒。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但是,当我们在思考如何看人的时候,我们需要意识到,这种奠定我们文明社会基础的“可一不可再”的改进精神,在绝大多数个体上,是很少存在的:在简单的做事情上,情况可能还好一些,但是尤其是在涉及到个人性格、习惯方面时,绝大多数人会在他们的一生中,沿袭自己的性格和习惯轨迹。

总结来说就是,一个善良的人,多半会在一生中善良。一个自私的人,往往会自私到死。一个看事情透彻的人,往往一辈子都很透彻。而一个糊里糊涂的人,到老了也很难有什么改进。一个夸夸其谈的人,七八十岁了还会继续吹大牛。一个踏实细致的人,绝不会只在小时候踏实细致。一个固执己见的人,一生都会不碰南墙不回头。而一个随和的人,往往一辈子都挺谦让。

在美国第三任总统、开国三杰之一的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于1783年提交给国会的文件中,杰斐逊写到,“The bulk of mankind are schoolboys through life.”“绝大多数人在他们的一生中,都会维持小学生的状态。”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by Gary M. Walton and Hugh Rockoff, 11th Edition, P201.

杰斐逊是在论述美国货币制度应该采取繁琐的英制,还是简单的西班牙制时,在讨论人们的算数能力时,说出这番话的。但其实,不光算数能力,绝大多数人的性格、习惯、做事的态度、待人接物的轨迹,在他们的一生中,都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所以,我们在看人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可一者大多可再”,或者更偏激一点说,“可一者必可再”。利用一个人在过去表现出来的状态,我们就可以很轻松的判断他们将来的状态。

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要抛弃对糟糕的人格的幻想,不要指望一个过去糟糕的人格,在将来会仅仅因为一些事情的刺激、一些小小的承诺,就能发生多么根本的改变。同时,我们也要对优秀人格报以巨大的希望,因为这种优秀的人格,往往会延续一生。

据《三国志·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记载,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攻破下邳城,俘虏汉末有名的勇将吕布。曹操欲杀吕布,吕布恳求曹操说:“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步将骑,天下不足定也。”意思就是说,曹操您(尊称明公)最担心的敌人,就是我吕布了。今天我已经投降,只要你肯不杀我、用我为将,你自己带步兵,让我带骑兵(吕布是汉五原郡九原县人,也就是今天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是很好的骑兵将领),天下剩下的敌人,也就不在话下了!

想到动荡的天下和一统中国的大业,曹操“有疑色”,开始考虑吕布这个建议。结果,刘备在边上说了一句,“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您看不到吕布当年是怎么对待丁原(字建阳)和董卓(官拜太师)的吗?吕布原来是丁原的手下,当年董卓带兵入洛阳,反间吕布谋杀丁原。后来王允反董卓,又反间吕布刺杀董卓。

刘备的一句“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提醒了曹操,吕布这人连杀了自己两个主公,曹操你放心把他留在身边吗?还“明公将步、布将骑”,还把骑兵军队都给他?将来他会不会听别人的反间,再杀你?

于是,“太祖颔之”,曹操点头称是,一个人的改变哪里有那么容易,多半是当年什么样将来还是什么样,遂杀吕布。

刘备有此远见,汉朝开国的刘邦和他手下的智囊们也不差。在起兵经历了百战之后,刘邦带领军队,冲入秦国故土。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横在秦帝国和他的反叛者之间,只剩下最后一道关隘:峣关。

峣关位于今天陕西省蓝田县城南,打开今天的卫星地图,你会发现这个关口,正处在两座大山脉中间的山谷中。今天的沪陕高速公路,就从这个山谷中穿过。现代化的车水马龙,掩盖了两千年前古战场的喧嚣。

过了这个山谷,往西北方向不过几十公里,就是秦帝国的心脏:咸阳。而这几十公里,几乎是一马平川,再也无险可守。秦帝国一直在自己心脏的最后一道防线上,驻扎有最精锐的重兵。而除非拿下峣关,刘邦和他的军队就无法抵达咸阳。

就算刘邦和他的士兵们能爬山头绕过峣关,他们的辎重和马匹也过不去。而在习惯使用弓弩作为主要武器、步骑兵混编的中国古战场,爬过山头,也就意味着没有补给、没有弹药、没有粮食、没有战马,什么都没有。纵然士兵可以爬山,但是战斗力爬不过去,一旦敌人前后夹击,必败无疑。所以,刘邦必须拿下峣关。

但是作为秦帝国的最后一道防线,峣关有着秦人几百年来的苦心经营,不论军队的质量,还是城防的坚固,都体现了帝国的最高水平。这最高的质量、最精锐的战士,加上两边高山、中间深谷的地形,想要攻下,谈何容易。

刘邦打算硬干,拿几万人硬杠峣关,张良对他说,“秦兵尚强,未可轻”,秦军不好打,我们不能轻敌。“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我听说守关的秦将,家里原来是做生意(开肉铺的),商人家庭的小孩,容易被利益打动。我们不如一边虚张声势,一边先给钱,“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给特别多的钱。结果,秦将果然愿意投降。张良之后再略施小计,刘邦的军队就轻松拿下了这座铁壁雄关。

为什么张良会说“贾竖易动以利”?因为一个成长于商人家庭的人,他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做生意的来往算计。他从小眼里的东西,无非是利益、利益、还是利益。父母天天算计的是生意上的金钱,这种对于利益的计算和执着,深深印在一个孩子的心中。

于是,在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在他已经成为秦帝国的大将军,手握重兵、把守着帝国最关键的关口时,他从小刻在心中的这种习惯,让他把军队、国家、天下,都看成了一种交易。他不会有贵族子女的倨傲,不会有军人子女的坚毅、不会有文人子女的清高,他有的是算计。而刘邦和张良,就利用了他的这种算计。

在两千年以后的抗日战争中,日本人就充分利用了这种“性格决定行动模式所带来的弱点”。严格来说,凡是有性格,就一定有其弱点。而在和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作战时,日军对国民党军队每个将领的性格分析,都做了深入研究。

对面几个国军将领是勇敢,还是胆小?是多疑,还是鲁莽?对老百姓是关心,还是残暴?性格是踏实稳重,还是机敏善变?细致的情报分析,让国军吃了很大的亏。

要问日本人怎么利用这种性格,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有过很好的描述。《孙子兵法·九变》写到,“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意思就是说,做将军的人,性格中有任何一种特点,都会被别人利用。

胆大勇敢不怕死的将领,可以引诱他攻击他打不赢的目标,从而诱杀他的军队。胆小怕死的将领,可以逼迫吓唬他,让他投降。心急暴躁的将领,一碰就着、一惹就生气,可以因此设计害他。廉洁而爱好名声的将领,就可以故意打击他的廉洁和名声,让他受侮辱而失去理智。过于在乎平民损失的将领,就可以在战争中,故意让他因为避免造成平民的损失,而陷入被动。

由于人类这种“可一者必可再”的性格特点,我国古代在治理国家时,提出了一条经典的选人理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意思就是,你要找忠心的大臣,一定要到孝顺父母的孩子里去找。

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不是一种狭隘的“孝顺孩子就是好孩子,好孩子就应该有奖励”的道德评判,而是深刻利用了人类性格上“可一者必可再”的特点,为国家的统治,选择最忠诚的人才。一个人在家里,对父母孝敬,这种习惯会延续到他的一生中。当他已经步入中年、官居大员、哪怕父母已经过世时,他的这种孝顺的习惯,会延续下去,这种责任感和感情会演化,成为他对国家的忠诚。

这种人品和孝顺之间的关系,不光古人意识到,今天聪明的人们也一样意识到。据《武侠大宗师张彻》记录,程刚(香港著名导演)曾经以很了解的语气,评价李修贤说,“修仔的人不错,他是个挺乖的孩子,只要你知道他如何孝顺,你便会觉得他很可爱。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即使坏,也坏不出甚么花样来,你相信我这说话。”在生活中多多观察,你会发现程刚这句话说得非常到位。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多多观察,就会发现许许多多“可一者必可再”的例子。比如说,我见过不少人,破坏了别人的婚姻,以为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实际上,能够为了更年轻漂亮、或者更有钱和权力的人抛弃自己婚姻的人,往往将来还会做同样的事。而能够为了自己的感受、破坏别人家庭的人,也往往不太在乎自己做事的影响、以及对别人带来的伤害。结果,这种建立在废墟上的婚姻,经常因为再度背叛、或者再度“舍人为己”,很快就走到尽头。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人对身边人的态度,来看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我平时就很注意一个人对自己下属、餐厅服务员的态度,如果一个人总是凌虐手下、在餐厅无端训斥服务员,你还能指望这个人对你善良吗?你还能指望这个人对你宽厚吗?今天他对弱势的手下、餐厅服务员的训斥,将来在碰到弱势的你时,一样会显现。

在我十余年的金融行业职业生涯中,我也看到很多人,对市场的判断常常失去理性,被市场的情绪带跑。他们往往在牛市中过于亢奋,在熊市中又过于悲哀。而有意思的是,在十几年前被市场情绪带跑的人,往往十来年过去了,还是会被市场情绪带跑。

你可能会问,难道他们不会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吗?上次被市场的情绪骗过一次,下次难道就不知道改正吗?还真不会。我们总以为学习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学习改变他们的习惯性格、判断力、智慧,是非常非常费力、甚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的事情。人们总是不断重复自己的习惯,他们的习惯和秉性,就像山岳那样古老、坚固。

在这种古老和坚固的人性面前,如果我们相信“今天做错的明天就会改”,相信“他说了要改正了,下次一定不一样”,相信“好的性格说不定也不长久,明天谁知道这人会变怎样”,那么在99.9%的情况下,我们都会犯错。要记住,“有错就改”其实是小学生们的向往,在真正的世界里,最经常发生的是“坏的基本永远不改、好的也基本不改。”

当然,人之所以成为人,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些人、在有些时候,能改变自己的习惯、性格、思维方式。“可一者必可再”,其实是对绝大多数情况而言的。但是,对于那些最优秀的人,对于那些第一流的人才,他们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不断学习、反省、改变自己。有这种品质的人,必然会成为我们这个世界里,第一流的人才。

话题:



0

推荐

陈嘉禾

陈嘉禾

91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2005年本科以一等荣誉毕业于赫尔大学经济系,2006年硕士毕业于牛津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平安资产管理公司,2008年加入信达证券,曾任首席策略分析师、研发中心执行总监、管理委员会委员,分管策略、固定收益、国际市场、金融、地产研究。同时,自2010年起兼任CGTN(原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财经评论员、证券时报专栏作者、证券市场周刊、中国证券报特邀作者,并常年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包括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CNBC、彭博社、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亚洲新闻台等,研究观点亦多次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具名引用。著有《投资的奥妙》、《投资精要》,均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